法兰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法兰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2007年煤炭工业发展展望-【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10:32:07 阅读: 来源:法兰厂家

2007年煤炭工业发展展望

去年,我国煤炭经济运行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按行业统计(快报)全年生产煤炭23.25亿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证。2007年,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将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建设,确保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煤炭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今年,我国煤炭行业将以整合和有序开发为重点,改小建大,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布局;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按照一个矿区由一个主体开发的原则推动资源整合,加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安全投入的力度,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控制煤炭产能过剩状况,继续缓和产需平衡;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的建设步伐。

预计2007年,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重特大事故可能有所减少,但安全隐患仍将严重威胁大部分煤矿,稍有疏忽则可能酿成重大事故;资源、环境仍将是煤炭企业亟待改善的弱项;煤矿企业的素质、矿工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普遍亟待改善。

国内煤炭市场走势平缓 供需基本平衡

“十五”后期以来,由于各地、各行业投资煤矿的热情持续高涨,在建煤矿规模大大增加。目前,全国现有煤矿核定生产能力23.5亿吨/年,在建矿井规模8亿吨/年左右。通过关闭部分小煤矿,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可能得到减压。预计2007年,煤炭产量将由去年的23.25亿吨增长到26亿吨左右。

2007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将继续增加。据国家发改委分析,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学等行业集中了我国主要的耗煤企业,占国内煤炭消费量的85%左右。以2005年这四大工业的煤炭消费量为基础,考虑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节约能耗等因素,按照GDP增长速度7.5%、8.5%、9.5%三种情况预测,到2010年,我国国内的煤炭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24.6、25.6、26.6亿吨。

去年,我国的煤炭市场总体上表现出供需基本平衡的态势——虽然煤炭库存持续上升、煤炭价格回落、煤炭货款回收难度加大,但尚未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现在,影响煤炭经济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用煤行业的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拉动了煤炭消费的增加,其中,电力和钢铁行业的煤炭需求可能有较大增长;另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高耗能工业产品的过度增长受到了限制,煤炭(包括焦炭)出口退税政策的取消也抑制了能源资源的出口,煤炭市场的需求增势将有所减缓。

综上所述,预计2007年的煤炭供求总体上将继续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但部分地区的煤炭资源供给可能出现相对富裕的情况。

电煤与商品煤“双轨制”价格体系可能将继续存在

电力工业是将一次能源转换为二次能源,使之直接供消费者使用的特殊行业,可以说,电价直接关系着地方的经济效益和百姓生活。

在各级地方政府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一旦煤价上升,势必影响电力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利益分配,各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极可能将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因此,为维护地方稳定,地方政府很有可能继续以牺牲煤炭行业的利益为代价,保障大多数用煤企业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尚未真正实现“竞价上网”,也缺乏对电力和电网企业的有效监管。因此,虽然在政策上电煤价格已完全放开,但电煤重点合同价与市场煤价格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预计电煤与商品煤的“双轨制”价格体系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但其比例以至总量可能会逐步缩小。

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和煤炭企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2007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对煤炭生产结构的调整,这有利于提高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推进煤炭的集约化生产,提高煤炭开采的资源回收率,切实搞好安全生产。

2005年,我国煤炭产量为21.9亿吨,但大中型煤矿产量仅占54%,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小型煤矿2.1万处,数量多,装备差,大多数仍处于炮采甚至手工作业水平;矿井资源回收率平均仅为35%;百万吨死亡率达2.711,其中原国有重点煤矿0.919,国有地方煤矿1.993,乡镇煤矿5.518。

现在,我国还存在大量的中小煤矿,这主要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许多地区的煤炭资源只能开发中小煤矿,这些中小煤矿对许多缺煤省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过、今后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应对资金、能源短缺等问题,在缺乏技术、装备、管理支撑的条件下建设起了小煤矿,这些煤矿在我国经济的起飞阶段起到了提供廉价能源、解决资金短缺以至积累原始资本、提供就业机会、发展地方经济等作用,但也在相当程度上付出了资源、环境乃至生命、健康等的代价。

通过煤矿结构调整和对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我国的煤炭企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一批亿吨级和5000万吨级的煤炭大型企业;稳定可靠的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以煤、电、化、路、港、航为一体的跨行业集团公司以及打破所有制限制、以产权为纽带、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集团公司;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的集团公司。

当然,在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同时,也要根据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企业所具有的资源量及经济实力,在满足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中小煤炭企业的发展,提升中小煤炭企业的安全、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以弥补地方经济发展的不足,使大型企业和中小煤炭企业在全国煤炭供需平衡的各自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稳定煤炭调入区、加快调出煤炭区的开发建设

我国的煤炭资源,西煤多于东煤。所谓的西部,包括西北、西南和晋、蒙西、豫西等13个地区,其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85%,其中,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43%。而东部地区的18个省(市、区),煤炭地质储量仅占全国的15%。

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煤炭的主要调入地区。经过多年的煤炭开采,目前这些地区可供建设新矿井的资源不多,仅安徽两淮地区和黑龙江东部地区还有一部分资源可供建井。其他省份只能通过地质勘探寻找接续资源,最大限度地维持现有生产规模,以缓解煤炭运输的压力。而北京、浙江和广东三省则将退出煤炭市场。

可见,我国的煤炭资源与国民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呈逆向分布,因此,“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将不会改变,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煤炭的供需和调运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保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必须稳定调入区的生产规模、加快调出区的开发建设速度。

山西、内蒙古、陕西和宁夏四省区,是我国煤炭的主产区,对全国的煤炭供需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家已批复重点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8个位于该区域。2007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该地区的开发强度,批准建设一批大型和特大型煤矿的建设,以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支持。另外,沿海地区还应尽可能考虑利用进口LNG和煤炭解决能源的可能性。

矿区的煤炭资源综合开发步伐将加快

2007年,在推进大型煤炭供应基地建设的同时,国家还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大力支持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我国将在2007年建设利用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的电厂;围绕山西沁水盆地的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化建设项目,开展对外合作和自营建设项目的煤层气开发建设;煤制油产业将继续支持神华煤炭直接液化项目的建设,进行与南非萨索尔公司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谈判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作编制工作;采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建设10万吨/年级的示范工程,预计内蒙伊泰和山西潞安的示范工程将进入建设高峰;积极地进行煤制油和其他煤基石油替代产业的总体规划工作,做好煤基石油替代产业发展的前期和起步工作。

煤炭资源的分配、转让体系将有所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矿产资源管理的逐步法制化和市场化,探矿权、采矿权由国有企业垄断的现象已彻底打破,煤炭资源的分配、转让也改变了行政分配的方式。但同时,由于有关法规政策的缺失、对采矿行业规律的忽视、对获取矿权者资质界定的缺乏,以及在矿权管理上的腐败等原因,煤炭资源的分配和转让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漏洞和混乱。

2007年,煤炭资源的分配和转让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改进:强调规划的指导作用,矿权的设置应当在矿区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明确获取矿权者的资质,提高涉足煤炭行业的门槛;煤炭资源的分配和矿权转让进一步透明化。

煤炭行业的投资机遇与投资风险同在

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总趋势来看,对煤炭行业的投资仍然是机遇大于风险,特别是对战略投资者而言。

应该说,当前煤炭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已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煤矿的建设规模有偏大的现象。2007年,如果急于投资新开发煤矿,风险将会增大。但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如果扎扎实实地对有较好资源条件的中小煤矿进行投资,将会有较好的回报预期。

目前,煤炭产业链下游的电力供需有缓和趋势,未必是投资的最好方向;而煤化工产业(主要指煤及石油替代产业)虽然目前炒得火热,但大部分尚未达到产业化条件,也不是战术投资的好方向。我们看好的还是煤炭产业链的上游产业,特别是煤机、装备及其配件制造、维修行业。随着煤炭大基地、大集团战略的实施,大型现代化矿井的建设和运营,以及中小煤矿的改造、提高,对煤机、装备的需求将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重庆自磨机橡胶衬板

可编程控制系统

沅江千分游戏定制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