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法兰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十年我们见证了河北公安的非凡历程-【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22 15:54:04 阅读: 来源:法兰厂家

本刊编辑部

没请领导题词,没搞任何仪式,2007年1月6日,《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悄然面世。了解内情的都知道,对这张周刊,公安厅和报社领导是何等关注,厅政治部的历任主任、宣传处长倾注了多少心血。

回顾周刊这些年,显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一笔带过的。毕竟,它是在河北公安纵贯十个春秋寒暑、波谲云诡、气势恢宏的巨大背景上的凝视与关注——

2008年,奥运安保原本是这一年我省公安工作的重点,岂料想,“5•12”汶川惊天一震,举国上下都心碎了!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我省第一时间从各地抽调公安特警、消防官兵急赴灾区,河北的日常工作丝毫不能耽搁,于是,周刊以《铁流 援巴山蜀水 护燕赵大地》为题,关注远方的救援,紧盯眼下的治安,双重的压力,艰巨的考验,这一年,我们的心,与四川人民相依偎,跟河北大地共冷暖。

2009年,共和国60华诞,就像一个家庭要欢度春节,成员之间自然会有分工,有赶集买菜的,有洒扫庭除的,有张灯结彩的,有呼朋迎亲的,总之,大多数人是轻松、欢快、悠然的,唯独公安民警,是守护、是警觉,容不得丝毫懈怠,枕戈待旦,无休无眠。有的人倒下了,再没有起来;有的人伤残了,至今挺不直腰板……

什么叫公安?翻遍各类词典,没有一个统一而简捷的答案,大同小异的解释中,至少这样两个词是共有的:牺牲,奉献。什么叫河北公安?综合经济实力比不上发达地区,装备、待遇有限,就因为谁都清楚的使命在肩,广大民警、辅警常年超负荷运转,没有丝毫怨言。

3650个日日夜夜,是火热的警营锤炼、熔铸了周刊人的情感——

冀东南大运河畔,条件简陋的故城县看守所,50多年安全无事故,这背后是一茬一茬民警“分分秒秒的忠诚”;地处河北最北端的木兰围场,年轻的派出所所长李鑫宇,用担当与有爱演绎铁骨柔情……无论是采访个人或者团队,走近了,便觉震撼。

听许广三讲述从事刑警20年,步步惊心、险象环生的经历,撑大了我们的“胆子”;目睹身患癌症多年、经过4次手术还坚守岗位的苗汝英,我们见识了如此痴迷工作而不“悟”的“傻子”!无论采访英模还是普通民警,接触了,便受感染。

……

一个县级公安局,不到一年时间投入一个亿,会是什么动静?永清县委、县政府用实打实的数字拟题,广大民警回报以硬邦邦的成绩。小民警韩颖能让公安部、省领导肯定,正是她的背后整支队伍激情迸发的缩影。

“7•19”特大暴雨中,邢台县交警大队59岁的民警郭兵年,冒着随时被洪流吞噬的危险奋不顾身抢救群众。“这么大岁数了,还如此拼命,当时就不怕吗?”记者问。“没啥。大家伙都这样子。”老郭的淡定,源于血液里的那份赤诚。

长年奔走,耳濡目染,开阔了周刊人的心胸,也让我们手中的笔,蘸满了浓浓的墨、深深的情。

如果草创时的周刊是棵小草,没有雨露和土壤,怎么能够成长?

这些年,各级公安机关的关心、支持与厚爱,是周刊日渐茁壮的滋养和保障。

这些年,广大通讯员的不离不弃、始终相伴,是周刊的精神支柱与强大后援。

忘不了,郭强、刘如涛、王晓义、王志永、吴东林、张同贵……从在职的各级领导,到年逾七旬的老同志,痴心于斯、笔耕不辍;忘不了,范国盈、王胜田、任鹏飞、徐文科……一位位书画名家不吝墨宝,令版面飘香;忘不了,承德的徐国志、邢台的刘国震、邯郸的李建东,在国内诗坛各领风骚,却对这张报纸情有独钟。是大家的佳作不断,使周刊有的读、有的看。

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顾,是难于割舍的眷恋。

前方的路正长,我们默默期许:不忘初心,再谱新篇。

十年的良师益友

□ 王晓义

自打《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创刊起,我就是贵报的一名忠实读者,一个积极的通讯员。一晃10年了,我对周刊的热爱愈发炽烈,日夜忙碌着为她写稿,并且乐此不疲 。

周刊从她刚一问世就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一下子吸引了广大民警和读者。我清楚地记得,2007年新年伊始,当她的创刊号在我分局出现时,很快就被民警抢了个空,看到这情景,我心里充满自豪感。10年来,我对周刊情有独钟,看这张报纸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乐事。不管工作多忙,时间多紧,我总要从一大摞报纸中先找周刊看。要是邮局把报纸送得迟了点,我就干脆跑很远的路直接到邮局找,有时还候在送报车前等着报纸分发。时间一长,邮局的投递员都对我很熟悉,有的投递员看我进了邮局,干脆就直接找份周刊给我。慢慢“混”熟了,我还“打”进了他们的分发室先睹为快。

或许没人相信,我对每期周刊的各个版面都要翻过来掉过去反复阅读,细致研究,潜心揣摩,一期报纸放在办公室我通常要看上一个星期。通过阅读周刊,我不仅能及时了解全省公安工作的动态,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侦破各种大要案的精彩故事,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受益匪浅。特别是10年来对自己发表在报上的稿件我总是习惯地拿出原稿,与之逐字对照,看看编辑老师是怎样为自己修改润色的,从中学习、体会编辑们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以不断提高自己。

10年过去了,周刊历经多次改版,而且每次都有质的飞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这10年我是看着周刊一年年长大的。并从她诞生那天起,就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10年来,在各位编辑老师的精心修改和大力帮助下,我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在周刊上发表了200多篇。小到几十字的短讯,大到几千字的通讯,并有多篇通讯刊登在报纸不同版面头条或显著位置。看着这些稿件,我倍感亲切,我仿佛看到了编辑老师一年四季在灯下精心修改稿件、辛勤劳作的身影;也仿佛又听到了编辑老师一次次在电话中与我交流的话语和热情的鼓励。我发表在报上的每篇稿件无不凝结着编辑们的心血和汗水,使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写作热情有增无减。

多年来,尽管我每天的工作是繁忙的,但我总是要抽时间、挤时间为周刊写稿。白天没空晚上写,平时没空就休息日、节假日写,随时有了灵感随时写。不管白天还是夜间,我的身边总要备上纸和笔,我采写的大多数稿件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就连大年三十也没放过写作。宁可不吃年夜饭,我也要赶稿。

10年的情有独钟,10年的不解之缘,10年的良师益友,10 年的真情实感,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衷心祝愿《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根深叶茂,越办越好!

(作者单位:唐山市公安局古冶区分局)

有你真好

□ 胡晓闯

与《公安周刊》相识以来,我一直把她作为“殿堂级”报刊来景仰,因为她既记录了河北公安事业的跨越发展,又承载了我们宣传民警的写作梦想。从事公安宣传工作以来,我总是期待着每周二与她相约,“公安要闻”、“警务观察”、“警察生活”、“警营文化”每个版块、每篇文章,我都会细细品味,通过每起案件、每个故事、每篇散文感受河北公安民警的精彩,当然,还有本职工作需要,借鉴“他山之石”丰富自己的笔触。几年以来,周刊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使我从新闻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战地记者”。

周刊的内涵之丰富、底蕴之厚重、见解之独到,使我实没想到她才刚满十岁。与《公安周刊》真正相识是在2013年。2010年从基层派出所调到公安宣传工作岗位以来,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繁重的文字,总是两眼一抹黑,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从内部宣传一点一点做起,案件快讯、工作交流、工作报告、调研文章……“爬格子”、“敲键盘”的枯燥生活从此无休无止。2013年,市公安局宣传处的冬红姐,也是我公安写作的启蒙老师,告诉我:“不要满足于发公安内网的新闻,真正锻炼你写作能力的是公安外宣,要拓展思维,多向报刊投稿,争取见报。”于是她向我介绍了我新闻写作的第二个老师——《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的编辑李永志。2013年的冬天,我第一次拨通李编辑的电话……

那些时日,我与一沓沓《公安周刊》朝夕相处,仔细研读。在自以为可以“独当一面”后,某个周四的下午第一次向周刊投稿,接下来的几天,我的心情一直处于忐忑之中,周二一上班就赶紧找《公安周刊》,但翻了个遍没有我的名字,失落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在与李老师的通话中,慢慢了解到公安新闻写作除了基本功要扎实以外,素材一定要鲜活、要接地气,尤其是对基层民警的宣传要多倾听、多观察,这样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与读者产生共鸣。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12月17日,《公安周刊》终于发表了我的 “处女作”——《追寻救命钱》,看着自己的作品在报纸上变成了铅字,我感受到一种成就感。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我终于与《公安周刊》交上了朋友。从此以后,更加坚定了我对新闻事业的追求,不断强化学习和写作训练,看报、撰写、投稿成了我的必修课。在这个“良师益友”的帮助下,我在周刊及其他公安报刊发表了数十篇大大小小的文章,是《公安周刊》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也帮助我找准了定位。作为宣传工作者,我感谢《公安周刊》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和自信。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与周刊继续牵手、风雨同行,齐心共筑法治梦!愿您在未来岁月中再创佳绩!

(作者单位:邯郸市永年区公安局)

我与《公安周刊》一见钟情

□ 兰新良

欣闻《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创刊10周年,我作为一名老警,内心有说不尽的感触。

我与《公安周刊》结缘于2010年春天。一次,我到县委政法委办事,看到桌上有一份《河北法制报》,因自己在部队曾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对报纸情有独钟,顺手拿起翻阅时发现了《公安周刊》,眼前顿时一亮,这是自己的报纸!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一版看到四版,感到每一版的内容贴近公安工作和基层民警,有新意、有看点、有特色、有文采,尤其是看到报头上那个警徽图案,心中油然漾起一种难言的亲切感,也激起了我爬格子的欲望。回单位后,我立即订了一份《河北法制报》,决心在《公安周刊》提供的舞台上,为民警讴歌,为公安点赞。

记得给《公安周刊•警营文化》写的第一篇稿子是《难忘的从军路》,稿子通过电子邮箱发出后,我对此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认为这是第一次投稿,和编辑又不认识,很可能会石沉大海。没想到一周后稿子见报了,并且还刊登在版面显著位置,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的心情更是无以言表,不仅为自己初战告捷而高兴,更为编辑这种无私的情怀所感动。

这次投稿的成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公安周刊》上稿靠质量不靠关系,只要稿子写的有内容,和编辑不认识也照样刊登。我想这也是《公安周刊》一路走来越办越好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更激发了我对《公安周刊》的热爱和写稿的热情。从那以后,周刊每期必读,并将喜欢的文章剪下来,贴到自己精心制作的剪报册里,天长日久,积少成多,我的剪报册也逐步增多,闲暇时不断翻阅,潜移默化,受益匪浅。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公安周刊》指导性、可读性、感染力已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覆盖面越来越广,质量不断提高,她影响着一批读者、作者,已成为基层民警的良师益友和精神食粮,也升华了我的情感。现在,期待与《公安周刊》相逢,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公安周刊》的热爱和写稿的积极性更是有增无减。在《公安周刊》创刊10周年之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献上我的只言片语,以表祝贺和爱意。

(作者单位:孟村回族自治县公安局)

友情永驻

□ 张同贵

熟悉我的人都说,如果我从部队转业到公安局后不做宣传工作,可能要比现在好,也许如此。我在公安宣传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连个窝都没动,却自乐于此。如果我不搞宣传,不可能认识这么多新闻界的朋友,不可能结交这么多新闻界的“穷”哥们,“傻” 姐们,更不可能结识《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的这帮铁杆朋友。

《河北法制报》增开了《公安周刊》,专门为我们公安民警打开了一扇宣传的大门。最让人佩服的是《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的编辑记者吃苦耐劳、闻风而动的精神。凡与公安有联系的新闻发生,他们拔腿就赶往现场,无论是爆炸的杀人现场还是翻车的事故山涧、熊熊燃烧的火海,艰难困苦、生死一线总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笔记录着公安民警大智大勇、舍生忘死、不为名不为利的感人事迹,反应人民群众的心声,毫不夸张地说,和我一起痴情《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的公安系统通讯员不在少数。

《公安周刊》创刊后不久,我不再负责公安宣传工作了,改做公安文联,可我依然与编辑、记者们保持着联系,保持着那份友情。离开宣传岗位后,不论老朋友还是新朋友,都鼓励我不要放下手中的笔,把爬格子的苦累作为堆积文字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我没有辜负新老朋友的希望,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把写宣传稿的劲头改在文学创作上,先后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短篇、中篇小说、散文、随笔一百余篇,还出版了两本书集,加入了公安部和河北省文联。《公安周刊》又扶我走上一个新的写作舞台。见我经常在《公安周刊》上发表文章,有人误认为我和公安周刊编辑熟,有“走后门”嫌疑,其实我与周刊的编辑们连面都未曾见过,他们认的是稿件的质量,这就是周刊越办越好的根本所在。可以这样说,《公安周刊》十年的奔忙,辛劳和耕耘,把全省公安民警的心紧紧拴在一起,有了苦闷,愿意在报上发泄发泄,有了难处愿意在报上求助,有了工作中和家庭里解不开的疙瘩也愿意到报上诉说……周刊已经成为我们基层民警不可缺失的“娘家”。

回望与《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十年共同走过的路,总有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觉。一年又一年,我们的青春已不在,但真情却永存,始终保持着真心与真诚。回想从警二十多年的公安宣传生涯,留下了太多的艰辛和苦累,而当掩卷沉思,闭目遥想之时,那些艰辛和苦累让岁月的流沙荡涤殆尽,只留下我们与《公安周刊》之间友情的回忆。友情永驻!

(作者单位: 承德市公安局文联)

与文学人一起浅吟低唱

□ 韩冬红

十年磨一剑,定是难得的一把好剑。十年精心培育一棵树,定会长势喜人。十年写一篇文章呢?此事我做过,它成为我散文集中的力量之篇,获过奖、载入过散文年选。可见,一个人把精力用于哪里,哪里会取得可喜成果,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样的道理,比如《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一转眼,由嗷嗷待哺至蹒跚学步,又由蹒跚学步,至英俊少年。2017年元月7日,周刊十周岁了。

2010年3月,看到周刊一角的征文启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稿《古怪的五舅及其秘事》一文。此文近4000字,作为报纸副刊,一般要求文章字数控制在2500字以内,而周刊用版面的半壁江山刊发了全文。

为什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呢?主要原因无外乎担心遭遇退稿。为了一篇文章的诞生,不知熬过多少个从深夜至东方鱼白。倘若几次投稿,几次石沉大海,以我的性格,定会做出“自此与文学分道扬镳”的选择,而周刊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还清晰记得法绪主任在一年小结时,竟然能叫上我的名字,那一刻,与他尚未谋面的我,感觉十二分的激动和感激。周刊伴我一起成长!在这个平台上,我学着从慢慢走,至慢慢跑,再到慢慢飞。

几年来,“韩冬红”这个名字不断出现在国家、省、市级散文征文中获得名单中,是公安周刊让我完成一次飞跃,由一名文学爱好者,成为警营作家,先后加入了河北省作协、中国散文学会、河北省散文学会、全国公安作家协会、河北省公安作协等,由于成绩卓著,我被评为邯郸市第三届优秀作家,成为邯郸市作协主席团一员。

周刊成全的岂止我一人呢?在周刊经常看见刘国震、路小英、姚瑞红、吴东林、李海明、刘文平等人名字。他们是周刊的“常客”,有的还是多栖作家,如刘国震,他写诗,写评论,杂文写得也颇有功底。路小英,一个八零后,却以文字老道、清丽著称,人物通讯、学习札记、关于故乡英谈的记忆系列等,信手拈来,给予我带领邯郸作家走进千年古寨,去表达自己发现的理由。姚瑞红可谓名副其实的警营“老”作家,虽然年龄不大,可多年来笔耕不辍,写过不少侦破通讯和随笔,最近一年见她涉猎小说,文风不愠不火,颇见功夫。吴东林的语言是天生的,散文温婉雅致,令人有种难以拒绝的俊逸之美。海明的文字像拌了辣椒面、胡椒粉、芥末油,说不出文风、门派,有辣、麻、呛多种味道,在不断打喷嚏中,让我阅读后不仅拍手称快。刘文平是警营歌唱家,他是从部队一路欢歌“走”来的,文章有朗诵的抑扬顿挫,有歌声的悠扬、舒畅。

还有太多太多的作家,他们在公安工作中个个出类拔萃,在周刊的舞台上同样出彩,练就了唱、念、做、打一身的好功夫。周刊亦是他们的摇篮。

尽管比起这些作家,我的成就并不突出,可我愿意放空自己去学习,努力创造出文学精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接大地之气,决不能闭门造车,写出脱离群众的作品。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

我愿意与文学人一起浅吟低唱。

(作者单位:邯郸市公安局)

此情好温暖

□ 刘如涛

《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创刊十周年了。我作为通讯员,回眸与该刊结下的情缘,真的好温暖。

十年前,我退居二线,乐亭县公安局派人找上门来,聘我去搞外宣。因为工作关系,多年来为公安系统写了许多稿子,并且在担任县政协委员期间,当过公安局的行风监督员,对公安工作和不少人比较了解,同时在不少次现场采访中也结了缘,所以就欣然答应了。

我写的第一篇通讯在公安周刊上发表后,没过多久,编辑部主任宋法绪来乐亭采访,他见到我便坦诚地说:“看了你的稿子,我就对编辑们讲,作者很有可能将是周刊的骨干通讯员。”他的话虽然不多,但听得出是对我的认可,我的第一感觉是情缘,一股暖流便在心中开始涌动。同时也激起了我在夕阳里写稿的热情。

既然有缘,那就得以缘分的态度去善待,去珍惜,去付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采写的“滦河岸边的谋杀”、“缫尽蚕丝始见蛹”、“十里河畔的枪声”、“循迹追凶”、“真武庙血案”、“ICU室里的神秘伤者”、“逃亡路断大阴山”、“愿将初衷凝永恒”等几十篇案件和人物通讯。稿子发到周刊后,编辑部的编辑李永志总是用电话或短信与我沟通,提出修改意见。有一次,她到乐亭采写民警石乐平的事迹,还抽时间与我商谈稿子的事。她有一句话我至今铭记在心,她说:“通讯员写几千字的稿件很不容易,我们尽量不会浪费作者的心血。”沟通增进了编辑与通讯员之间的了解和情感。

我的老伴对写稿不感兴趣,多年来我发表过的文章从不主动要求看看。有一回,我写了她娘家的事儿,题目是《牛不喝水莫按头》,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她也只是看了看题目。自从我给周刊写稿,她开始有了变化,慢慢成了第一读者,有时还提提修改建议。一旦稿子见报,她第一时间要来报纸看。每当此时,我从心里感受到她与我在共同分享写稿的快乐。

如果说相遇是缘起,相识是缘续,那么相知无疑是缘定。“咫尺天涯皆有缘,此情温暖人间。”在公安周刊创刊十周年喜庆的日子里,衷心祝愿周刊越办越好,衷心祝愿周刊与更多的读者和通讯员结缘。(作者单位:乐亭县公安局)

我一直在你身边 从未走远

□ 姚瑞红

记得那是一个春天,我第一次在公安周刊发表作品,不知不觉已将近十年。这十年,是我的文字从最初的稚嫩渐渐成熟起来的十年,也是文字收获颇丰的十年。这要感谢周刊和她的编辑老师们。

周刊是良师。至今记得第一次往公安周刊投稿时内心的忐忑。毕竟是往省级报刊上投稿,自己写的那点东西会被编辑老师认可吗?会不会被笑话呢?甚至一度后悔自己不自量力。直到看到那篇《警察执法:理直就该气壮》在周刊刊发,内心的忐忑才被喜悦所代替。在我心目中,周刊给了我坚持的勇气和自信。

周刊是益友。在公安基层单位,有许多的人和事,都是很值得去宣传和学习的。可是有时候总感觉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怎么也出不来,而周刊编辑老师那看似随意的改动,却总能使人耳目一新。有时候,编辑老师会在文尾加上一段短评,那点睛的一笔不由让人拍案叫绝。所以,对于我来说,周刊也是我前行路上的一位益友,总在默默给我帮助,让我不时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

周刊是知己。闲暇之余,喜欢写一些生活记录、旅游散记、心灵感悟等,每每完成一篇投给周刊,感觉就像把心里话说给了一位挚友。无论快乐、忧伤,也无论豪迈、悲壮,周刊总是张开她宽阔的胸怀欣然接受。她以一位知己的姿态,让你不由从内心想靠近她、亲近她,想把心里的话儿倾诉给她。

在这十年里,等待周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总是期待着她每一期的到来,沉下心拜读她每一篇作品。十年,足以使一株小树从枝叶羸弱到郁郁葱葱。而我,怀一颗感恩之心,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作者单位:成安县公安局)

我与周刊 的难解之缘

□ 赵甜甜

转眼间,我已经在公安战线工作了近13个年头,而《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就陪伴我走过了其中10年的光阴,我和挚友——周刊编辑李永志便是由公安周刊结缘。

回首过去的岁月,公安周刊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进步,她是时代的记录者;公安周刊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和激励,她是我生命的航标。我怀着无比激动、无比感激的心情来纪念我们的《公安周刊》十周岁的生日。我清楚地记得,初次与公安周刊相识时是在2006年年底,当时我在省公安厅参加“全省优秀社区和驻村民警先进事迹报告会”,法制报记者李永志来采访我,那我与永志第一次相识。当时,我正在酒店里准备第二天的电视电话会议事迹报告稿,滴、滴,门铃响了。我简单收拾了一下去开门。当我打开门时,门口站着一个很单薄、很让人怜爱的女孩子,当她说明来意后,我很热情地拉她的手把她请进了自己的房间。她柔美的声音、亲和的语言、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让我毫不保留地把从警来的经历和感受一股脑地向她倾诉,她认真地做着记录,入神地倾听着,就这样,整个采访足足进行了5个小时。当我回到保定时的一天下午,当时全省普降大雪,石家庄的积雪深度足以没过膝盖。我的手机响了。按下接听键,话筒里传来了很熟悉很甜美的声音,我很是兴奋。也是相互问候了几句,然后永志向我倾诉:现在正在写我的采访稿,想再询问一些细节,稿件2007年1月6日刊发,也是法制报公安周刊创刊的日子。我被她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认真地回答着她的每一个问题。当我手捧报纸,认真读着《警花甜甜》这篇文章时,我被她细腻的写作手法所感染,从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无愧于永志笔下的我,尽职尽责把我的本职工作干好。这就是我与公安周刊,与永志的相识,我也因此成了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的创刊人物。

此后,《公安周刊》见证了我工作、成长的点点滴滴。从2007年的创刊人物、2008年的“全国十佳社区民警”,再到2009年的《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的采访,再到2010年被授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公安周刊总是一时间见证着我的成长和进步,第一时间记录着我的那份成功和喜悦。

《公安周刊》是我们的心灵之窗,她记录着我们每一个人民警察的故事;《公安周刊》是我们的展示平台,她把人民警察亲民爱民的形象展示给社会各界群众;《公安周刊》是我们的成长见证,她见证着每一个英雄楷模的闪光足迹;《公安周刊》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她不断指引我们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值此公安周刊十年之际,我想说:“周刊,生日快乐!也感谢编辑记者的辛勤耕耘,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你们辛苦了!”我们作为基层的公安民警一定会不辱使命、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保定市公安局)

新闻学步从这里开始

□ 张伟娜

一份报纸,贯穿着光阴的绳索;一份报纸,承载着梦想的重量。无意间翻出昔日的样报,最早一篇拙作刊载于《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2009年1月24日头版。急急流年,滔滔逝水,为她撰稿之时,她刚过两岁,不知不觉都已是十周年生日。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与公安周刊的结缘,也仿佛是命中注定。

记得2008年刚刚考入省公安厅,便赶上全省公安局长会议召开,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就是在《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配发四篇会议的评论员文章。经过领导和报社的编辑记者一次次修改,当看到我笔下的文字被印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的时候,那种难以名状的喜悦始终萦绕在心头。因为这次偶然的机遇,为我的工作打开了一扇精彩的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五彩的警营生活,体会到了广大民警的酸甜苦辣,更坚定了我投身警营的决心。

从那以后,我成为一名专门从事公安宣传工作的“字儿警”,自那时起,也与《公安周刊》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对我来说,成为我新闻学步的起点,承载和镌刻着我新闻学步迈出的每一个脚印。对她的每个栏目的特点我都熟记于心,每一期报纸的文章都会被我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读完,遇到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就随手摘抄下来,作为写作的资料。渐渐地,在她的启发下,我开始了“爬格子”的尝试。如今,作为通讯员,我在公安报刊发表各类新闻稿件和文学创作120余篇。

从初入警营到现在,从事公安宣传工作已八年光景。八年来,配合省公安厅的党委中心工作和警种部门的重点专项行动,以及专题新闻宣传活动和先进典型人物的选树宣传等,我参与组织了不下300余场(次)的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和随警作战、采访活动,编发的新闻通稿达200余篇。可以说,每一次新闻发布、每一篇新闻通稿的编写,都离不开《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几位编辑记者的帮助与指导。

八年里,《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编辑部的几位编辑、记者都和我成了生活中的挚友,在一次次的采访工作和编写稿件过程中并肩战斗,不断给我力量和启发。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如何挖掘新闻线索和资源,如何采写新闻稿件,怎样叙述精彩的侦破故事,以及如何组织新闻语言等等。是他们,让我从一个新闻“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通讯员。

十年风雨历程,十年霜雪兼程。作为警媒合办的《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一路走来,凝聚了编辑、记者们超常的心智心血,呈现了众多的精彩华章,也沉淀了诸多的精神财富。人们常说“十年树木”,如果说她是众人栽植的一棵树,年复一年,她已积满了十个年头,现已硕果压枝,芳香枝头;如果说她是全省广大公安民警及读者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她一年又一年,十年坚定守望着这片家园,用心连接着你我他,用心用笔忠实记录下河北,乃至整个中国民主与法治进步的每一个历程。

十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河北法制报•公安周刊》的版面和内容逐步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但我对她的情愫始终如一。

(作者单位:河北省公安厅)

广州卡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展奥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机电安装

古建筑建造和修缮的企业

设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