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法兰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古代科举都考什么题唐宋重诗词武考重谋略骑射

发布时间:2021-02-03 11:44:58 阅读: 来源:法兰厂家

古代科举都考什么题:唐宋重诗词 武考重谋略骑射

提起科举制,不少人就会想起八股文,似乎八股文就是科举制的代名词。其实,从明朝才开始实行的八股取士制度,显然不能代表科举制的全部。

从正式创立科举制开始,包括后来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明清两朝,每次考试都分好几场。比如在明清两朝,科举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写作,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时务策的出题常常是如何处理现实中的一些国家大事。所以,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唐朝经常考作诗

唐朝的诗人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贺知章、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流传至今。因此,唐朝的科举考题也受唐诗的影响,经常出题让考生写诗。唐朝科举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诗、赋均是有韵的文体,讲究文辞华美,音韵和谐,诗歌要对仗工稳,赋要骈骊顿挫,基本上可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学才华和学识水平。所以,进士考试最引人注目,常由礼部、吏部或其他朝中要员主持,或者由皇帝亲自命题,多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考中者称“及第”或“夺魁”。及第后,皇帝赐宴,就算具备了做官资格。进士考题也是刁钻古怪,五花八门,让人难以猜测。

诗人祖咏参加科举考试时,只写了20个字就被取中,也算是一段传奇。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祖咏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按照考试的惯例,举子们要写上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而这次应试的题目叫《望终南余雪》。终南山是横亘陕西等省的一座著名山脉,望着它上面的余雪,写出一首诗来,想像的余地非常大。

眺望终南山北仍未融化的余雪,祖咏一气呵成,只写了四句,就站起来对主考官说:“考官大人,我现在可以出场了吗?”那位正在沉思的考官大人连头也都没抬地闷声说:“这么快就考好啦?那你把考卷拿来我看!”祖咏遂把考卷呈献给考官,卷上写着: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于是,考官问祖咏怎么不写了,祖咏回答:“意尽。”结果祖咏当年被录取了。不过,祖咏的仕途却不顺利,以至于后来以捕鱼砍柴为生。

诗赋虽是唐朝科举的考试重点,但时务策却是最关键的内容。唐朝名相张说多次给考生出策论题,《全唐文》中就收录了不少。

比如张说给洛州参加进士科考生出的《试洛州进士策问四道》中,第一道题是问大家:“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其意主要是问如何通过外交努力,与边境的藩虏罢战息兵。这道题既考察考生对国家军事和外交的关心和了解程度,也能看出考生处理国家大事的实际能力。

从《全唐文》中可以发现,唐朝科考的时务策考题内容多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教育等内容,都是十分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而且要考生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宋朝和唐朝一样,考题也重视诗赋和经义,到明代,诗赋就从考题中淡出。

武考既重谋略也重骑射

科举考试并非只有文科,从唐朝开始就有武举,是为朝廷选拔武将的一种方式。直到清朝,武举考试才改称为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不是太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唐朝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除此之外,唐朝的武举也考谋略,《兵部试将门子弟策问三道》,是唐朝兵部招考武官的三道谋略考题,考生均为将门子弟。第一道题是:前不久,军队在营州打了败仗,至今士气不振。现在,朝廷要重振军威,渴求良将。你们都是将门子弟,善于刀枪剑戟,熟知兵法军纪,你们打算如何恢复士气?请你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现状,充分陈述大唐将士威加四海的方略。大名鼎鼎的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就是通过该科考试成为武将的。李光弼的父亲是大唐名将李楷洛,李光弼不仅善骑射,而且精通历史,擅读《左氏春秋》、《史记》、《汉书》,因此,一进入军队,便任军官,为左卫左郎将。

宋朝武举改变了唐朝凭武艺选拔人才的做法,仅保留了骑、步射两项,而且科考用弓不超过当时军队所用的弓力,大大降低了臂力的要求。此外,宋朝武举还添置了谋略的考核;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经义理论的掌握;对兵书理论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当朝现实问题等为考试内容的对策。要是不能对《武经七书》烂熟于胸,通过经书大义和策问这两关就难上难了。因此,识文章、应策对成了入“武闱”的高门坎。

到了明朝,武举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武科与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试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拼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只会八股文也当不了状元

长期以来,八股文被广为诟病,但明清两朝的科举不只有八股文,时务策仍是重要内容。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林大钦在府试期间,就显示出一定的忧国忧民政治情怀和不俗的水准。如府试期间的策论《李纲十事》就很有“医国”的独到见解。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1532年4月24日参加殿试,“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林大钦的能力在殿试中得到充分体现,他所作的约5000言《廷试策》,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该文切中时弊,措施得力而实用;流畅奔放,文笔犀利而平实。历代论者都以其比之贾谊、苏轼的策论。这篇策论能得到嘉靖皇帝青睐,更主要的是其中的论点。林大钦少时家境贫寒,他曾在邻村教书维持生计,也因此有机会接触了解最底层劳苦大众生活,并思考当时社会政治腐朽的根源,明确地提出了八项治国方略:均田、择吏、去冗、省费和辟土、薄征、通利、禁奢。因此,林大钦被钦点“御擢第一”,成为状元。

有据可查的明朝科举考试中,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策论题目是“安国全军之道”,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时务策是“论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明朝亡国之君崇祯更加注重策论,崇祯帝根本没有唐太宗策试时“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的得意心情,想力挽危局的崇祯帝亲自出题,300字的策问中共发出9问,大多切中时弊,劈头第一问就说:“同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如今士风不正,欲求无边而见识短浅。想要正士风以复古道,用什么办法可以做到?”

清朝也是如此。比如康熙在位时,发生三次大的战争,即三藩之乱、三征噶尔丹以及对准噶尔之战(一直持续到乾隆皇帝),而如何应对这几次战争带来的问题,就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清朝的第十四位状元韩菼就因应答得当而中了头名。韩菼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通过科举入仕,做过地方官或京官。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韩菼好学上进,擅长诗词古文。康熙十一年(1672年)八月,韩菼考中顺天乡试,成为一名举人,翌年二月,韩菼参加礼部会试,夺得第一名:会元。四月,参加殿试。殿试考时务策,韩菼在时务策策文中指斥“三藩”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应尽快撤销。殿试结束,担任评卷的大臣把前十名的卷子送呈康熙。康熙正在筹划撤藩,韩菼的对策正中他下怀,遂在韩菼卷的卷首写下“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在考试中敢指责三个大权在握的王爷,可见科举也有其可取之处。

空调压缩机过热怎么办

油烟机自己怎么清洗

万和热水器e3故障怎么解决

热水器安装要注意什么细节